摘要:6月6日,微信公众平台对外发布消息称,“对所有微信公众号开放在图文消息中插入全平台已群发文章链接”。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自媒体界一片哗然,众多自媒体人拍手叫好。
笔者幻影博客就微信公众平台新功能上线,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升级。一方面,运营者可插入自己公众号内已群发的文章及链接;另一方面,运营者可查找并插入其他公众号的已群发的文章及链接,从而丰富公众号文章内部及不同公众号之间的关联,提高公众号内容的可阅读性。
快讯: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进行中;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谣言及辟谣信息搜索功能;微信公众号群发文章新增通过文字或图片链接打开小程序的功能;微信小程序新增推广功能,支持自定义关键词;百度推国内首个可量产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定位精度足以上高速;顺丰快递与菜鸟掀起纷争;网上传播“苹果全面禁用热更新,微信或将退出iOS系统”的谣言四起。
微信惨遭自媒体平台围剿不得已而为之
进入2017年以来,自媒体平台之争格外激烈,随着百度号,网易,UC大鱼号等自媒体平台纷纷启动收益分成制度以来,自媒体之争几乎可以说进入白热化阶段。
然而,尽管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媒体运营者第一选择,随着今日头条,百家号和大鱼号等迅速崛起,微信公众号的吸粉和吸精能力开始下降,众多自媒体运营者纷纷尝试新的自媒体平台圈粉,微信公众号流量和活跃度急剧下降。
相比于个性化推荐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劣势越发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微信公众号运营者需要撰写优质原创内容,以吸引用户阅读并关注;其二,微信公众号内容还需要通过渠道分享或者朋友圈转发获得流量和粉丝。而作为异军突起的今日头条等平台,运营者仅仅需要创作内容即可,平台使用推荐机制将内容分发推荐给指定兴趣用户,从而获得可观流量和收入。该推荐方式对于微信而言,优势明显,从而蚕食微信流量和用户。
对所有微信公众号开放在图文消息中插入全平台已群发文章链接,可以说也是被逼无奈之举。
微信公众号开启个性化推荐及搜索功能铺路?
笔者幻影博客猜测,微信近半年来种种动作频繁,不难看出微信正在谋划大宏图,如微信小程序,微信搜索和个性化内容推荐。
本次开放图文消息中插入全平台已群发文章链接,是否意味着微信公众平台全面进军个性化内容推荐市场呢?是否意味着微信公众平台进军移动搜索市场呢?是否意味着微信运营者多公众号可互通互推呢?
微信公众号开启互推倒流时代
虽然开放原创功能的公众平台,可以插入本账号的已发送链接,但这个只是对本账号的活跃度有一定小帮助,而这次是开放所有公众号插入全平台已群发文章链接的意义就非常大了,简单说有以下几个。
公众号互推更容易
相比通过“底部评论”“菜单入口”“二维码”能够在文章里直接插入别的账号的文章链接地址,推广效率肯定更高。对于一些有大号资源的新媒体运营者,能比以前更低成本的,带动新运营的小号。对于做微信矩阵的新媒体运营者,是个天大的福音。
广告导流更容易
最近微信官方对黑五类广告打击很严,就是因为广告形式不能更多元化造成的。要给广告主导流,就只能直接发这种赤裸裸的图文广告。但可以插入文章链接后,广告形式就更多元化了。
比如写美食广告文案的时候,提到某某火锅,直接甩一个链接让用户可以去了解详情。比如一些公众号好的内容需要品牌曝光,插入链接的方式,体验也更好。一些不好展示在本公众好的内容,都可以插入链接的方式来展示。可能会影响一些转化率,但总比直接赤裸裸的发出来,账号被查封强。
3.提升微信公众号活跃度,让新媒体运营者愿意花更多心思在公众号上。
首先支持插入群发链接后,公众号之间优秀内容的互通就更方便了,某一程度上能整体提升公众号的阅读量。因为有了前面两点的好处,新媒体运营者也会花更多心思在公众号上面,从而冷落微信公众号的一些竞争对手。新媒体运营者都是非常聪明的人,笔者幻影博客前面提的两个优点,肯定只是沧海一粟,大家就等着看吧,后面会因为这个插入链接的开发,会衍生出更多的运营推广的模式出来。
附件:“微信公众号图文消息全面开放插入全平台文章和链接”的公告
为了进一步促进公众号之间的连接,满足公众号分享和引用自己和其他公众号文章的需求,整理某个专题内容的需求,现对所有公众号开放在图文消息正文中插入全平台已群发文章链接的能力。公众平台接口也同时支持该能力。
1. 点击图文编辑器顶部超链接图标插入
2.直接输入链接插入文章
3.搜索后插入文章
选择“查找文章”,默认展示自己帐号已群发的文章列表,可搜索其他帐号的已群发文章。
插入自己帐号的文章:
1)可直接选择文章插入。
2)或输入关键词搜索文章,选定后插入。列表中文章都可以点击预览。
搜索插入其他帐号的文章:
1)可通过公众号昵称和微信号进行搜索,选择对应的帐号。
2)选定公众号后再选择对应的文章进行插入。列表中文章都可以点击预览。
希望这一次能力的开放,能进一步加强公众号之间,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连接,也让读者通过这层连接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已有0人参与
发表评论: